在 20 世纪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计算机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从过程式编程到面向对象编程(OOP)的范式转变。在这一时期,丹麦计算机科学家 比雅尼·斯特劳斯特鲁普(Bjarne Stroustrup) 正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是分布式系统和仿真模拟。这段时期的研究经历,深刻的塑造了他后来对编程语言设计的思路。
斯特劳斯特鲁普在研究的过程中接触到了 Simula 67 编程语言,Simula 67 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Simula 67 通过引入“类“ 和 ”对象“ 的概念,为软件开发提供了更接近现实世界的建模方式,使代码更具模块化和可重用性。但 Simula 67 也有明显的缺点,其运行效率过低且语法较为复杂,对于有着严格性能要求的系统级编程难以升任。
与此同时,斯特劳斯特鲁普在分析UNIX的内核时遇见了另一重困境,UNIX内核的模块化设计和网络流量管理需求急需一种既能支持复杂抽象建模又能保证底层操作执行效率的编程语言。而在当时主流的 C 语言尽管高效灵活但缺乏了面向对象的抽象机制,难以应对大规模系统的复杂性和可维护性的挑战。
1979 年,斯特劳斯特鲁普加入了 AT&T贝尔实验室,并开始探索将面向对象特性融入 C 语言的可行性,他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既能保持 C 语言的高效性,又具备面向对象表达能力的编程语言,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和实验,他初步开发了第一个版本并将其命名为 C With Classes (意为 “带类的 C”) 这一版本的主要创新包括:
- 类的引入:允许定义包含数据和操作的数据类型,实现数据封装
- 继承机制:支持类之间的继承,使代码能够实现复用,并构建了层次化的设计结构
多态性:通过虚函数(动态绑定)实现接口的统一和多样性,同时支持函数重载和模板等静态多态机制
这一设计使得 C With Classes 既能进行传统的过程式编程,也能采用面向对象的范式编程,显著的提升了复杂系统的开发效率。
1983 年,随着 C With Classes 语言特性的逐步完善,斯特劳斯特鲁普将其正式命名为 C++ ,其中 ++ 符号代表了 C 语言的自增操作,同时也象征着对编程能力的扩展和提升。同年他开发了第一个 C++ 编译器 Cfront (C++ Front-end) ,通过将 C++ 代码转换为 C 代码,再调用 C 编译器生成可执行文件,Cfront的出现解决了早期 C++ 编译的难题,但随着用户规模扩大,这一预处理器架构逐渐暴露出可维护性问题。
1985 年,AT&T 发布了首个商用 C++ 编译器,标志着 C++ 正式步入实际应用阶段,这一里程碑事件推动了 C++ 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快速普及。同年,斯特劳斯特鲁普著作的《C++程序设计语言》(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的出版,进一步系统化地阐述了C++的设计哲学与应用实践,成为开发者们的权威指南。
评论 (0)